保肝常識-慢性B型肝炎簡介 保肝常識-慢性B型肝炎簡介
 
  

慢性B型肝炎簡介

胃腸肝膽科 陳季宏醫師

台灣地區為肝炎好發區域,幾十年來大家談肝病色變,肝硬化、肝癌更成為許多個人與家庭心中永遠的遺憾。所謂慢性肝炎是指肝臟持續有慢性發炎超過六個月者。慢性肝炎之病因有很多種,包括病毒 (B、C、D型肝炎病毒)、酒精、藥物及化學藥品 (如抗結核菌藥物與抗黴菌藥物)、自體免疫反應與肝細胞代謝異常 (如銅離子代謝異常所引起之威爾森氏疾病 Wilson’s disease)。任何病因所引起之慢性肝炎均有可能表現出相同之組織學變化。


慢性肝炎之嚴重度依肝臟組織學變化,分別以級 Grade和期 Stage來評估肝臟細胞壞死及發炎反應與纖維化之程度,加上病因與臨床分期.共同做為慢性肝災嚴重度之分類,本次針對慢性B型肝炎作介紹. 台灣地區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為 B型肝性病毒感染所引起。病毒之傳染經由血液及體液之接觸。


台灣地區成年人中,有 15% 至 20% 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 (全台約三百萬人),這些慢性帶原者大部份為周產期感染所引致。

慢性B 型肝炎帶原者之病程可分為三個時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 (血清轉氨脢 GOT, GPT會上升)、病毒嵌入期 (HBV-DNA嵌入宿主肝細胞之染色體, 仍會製造B型肝炎表面抗原)。


肝硬化與肝細胞癌之發生主要取決於免疫清除期時間之長短與此段期間內肝臟破壞之程度,肝硬化的病人每年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會產生肝細胞癌。因此慢性B型肝炎之治療著重於免疫清除期之病患,而治療之目的為減少病患之傳染性、減少肝臟細胞壞死與發炎反應以避免肝硬化及減少肝細胞癌之發生。現階段慢性B 型肝炎之治療以干擾素或核甘酸類似物抗病毒性藥物為主,但治療前須先確定病患血清e抗原或HBV DNA為陽性。


治療效果與病患體內B型肝炎病毒濃度、血清轉氨脢濃度及病患肝臟組織損壞之程度有關。目前抗病毒藥物的發展從早期的肝安能雖然有不錯的壓抑病毒能力,但抗藥株一直是臨床頭痛的問題,近幾年新上市的惠立妥與貝樂克,對於抗病毒的能力與抗藥株的產生都已有很好的效果. 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成效雖然不錯,但離理想目標與治癒B型肝炎仍有一段路要走.故應著重於免疫預防,預防的方法有被動免疫與主動免疫。主動免疫產生的特異性抗體 (例 anti-HBs) 尚未出現之前,可靠被動免疫來保護宿主。


>被動免疫在可注射免疫球蛋白製劑 ,雖然它們所含抗體的濃度可能不同,但所有免疫球蛋白所含的抗體濃度均具有保護作用。主動免疫,目前已有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亦能預防D型肝炎。保護效力與安全性方面,均無問題。推廣的預防注射間隔,一般為0, 1 ,6 個月共三劑。HBeAg陽性母親生的嬰兒,在出生後立即在臀部肌肉注射HBIG,繼之在出生後12小時至一週內,施行首次 B 型肝炎疫苗注射。HBeAg陰性 HBsAg陽性母親生的嬰兒,只需施行B型肝炎疫苗注射。